定位工薪消费贷 中腾信增长“开挂”

2015-09-29 12:00:00来源:经济观察报
      中腾信CEO曾霖告诉经济观察报,“我们的主要信贷受众是工薪阶层,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银行不愿服务或者没有能力顾及的市场,也就是传统而言的长尾市场。”

     

     成立将近一年半,首年完成12亿贷款发放规模,今年尚未过半,贷款发放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,即使是今年年初才正式上线的兄弟公司腾牛网,也完成了百日交易破亿的神话。 

     

     曾霖表示,开外挂一样的信贷增长规模,除了中信产业基金股东背景的强大背书,也离不开高效专业的销售、风控团队和经营能力。中信产业基金的品牌背书,也无疑给予了线上投资人“安全回报”的预期,也给予市场一个“未来的陆金所”的期许。“投资人会认为,不管我的项目会不会有问题,至少我不存在跑路的风险,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优势。另一方面,我们自身的销售团队和风控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。” 曾霖介绍,中腾信核心团队成员中不乏来自Capital One、美国银行、平安银行、花旗银行、微软、阿里等国内外顶级金融和互联网机构的相关人才,“中腾信现有风控团队200多人。”

      

    曾霖,99年进入美国Capital One(美国第一资本银行)从事消费信贷管理而进入消费金融领域,2007年由美国银行派驻到中国建行,从而回国,此后担任友邦消费金融集团CRO,平安银行零售企划部总经理,在成立中腾信之前,曾霖在宜信主管风险管理和战略发展,身兼产品委员会和风险委员会主席。2014年初,成立中腾信并担任CEO。

     

     历经市场震荡之后,曾霖总结认为,美国的Capital One成功的原因离不开企业对风控原则的坚持(Test and Learn),以及对创新业务的大胆尝试,“基于这两点的坚持造就了今天的成绩”,曾霖说。  

  

坚持“小额分散”


   自2014年1月成立伊始,中腾信就专注于为金融机构做消费金融助贷,一年来服务过外贸信托、中国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。


     “在我们的模式中,是不做线下理财的。”曾霖告诉经济观察报,同样作为中信产业基金布局产业,中腾信和腾牛网的战略任务分别是寻找线下标的和线上资金。“整体上来讲,我们应该是一个产业链的两头。我们为银行和一些信托公司做助贷,包括客户寻找和获取、风险评估以及贷后管理和催收。” 

    考虑未来的战略发展模式,曾霖认为,未来中腾信和腾牛网并不排除合并的可能。“长期来讲,陆金所模式或许会成为中腾信及腾牛网未来的发展趋势。”


    就眼下模式而言,中腾信专注于服务工薪人群,普遍借款期限在24到36个月,贷款额度1-15万;就当下中腾信为贷款客户提供微金融服务的品种而言,目前有信优贷、信薪贷、佳人贷、薪期贷四种信贷产品,以及正在推广的抵押类车贷产品。线下门店共有七十多家,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、主要省会城市和周边三线城市。


      曾霖表示,小额分散、大数法则是做风控的基本原则,“以前我们喜欢讲数据驱动,其实数据驱动现在也是我们重要的风控手段之一,但我们并不单纯依赖数据。”


     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Capital One从事消费信贷管理,后投身中国个人金融市场,历经市场震荡,曾霖认为,美国的Capital One成功的原因离不开企业对风险控制原则的坚持,是坚持原则的团队造就了今天的成绩。


      据融360近期数据显示,综合排名前100名的平台中,已有坏账率上升到20%以上。


      “我们希望今年控制在5%以内。”曾霖表示。


专注工薪信贷


    据工商信息显示,中腾信隶属中信产业基金,专注于为工薪阶层提供小额信贷服务。作为国内领先的私募基金,中信产业基金管理着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规模和投资基金。公开资料显示,中腾信注册资金为1亿元。


     P2P行业在无标准、无正式监管的环境下已经经历多年发展,无论是在行业自律还是监管环境层面都渐趋成熟。“去年下半年,政策进一步明朗之后,整个P2P行业会进一步规范,长期来看会有一个大的发展。” 曾霖表示,“严格来说,我们从这当中切去的只是一小块蛋糕,我们不做对公,不碰小微企业,我们的业务只是零售银行体系的一种补充,即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小额消费信贷业务。” 


但这并不是一块处女地


      针对长尾市场的信贷产品,在传统金融体系内,有信用卡、消费金融公司等;突破传统金融体系,大量互联网金融产品正在做着各种类型的尝试,京东白条、阿里花呗以及各类P2P。


    但曾霖认为,消费类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很强劲的风口,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成熟,消费需求被更大程度地刺激与唤醒,同时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,80、90后人群消费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升,工薪阶层的消费增长正处于爆发前夜。而另一方面,随着小额信贷的互联网化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,也会逐渐成为银行体系之外一个有效的补充。


      可以类比的是,消费金融公司捷信从2000年代中开始探索,由单笔几千的业务起步,做到如今百亿规模,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聚沙成塔。相较于传统金融的对公业务,消费类信贷无论从时间的消耗还是模式的打磨,都存在更大的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