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来银行如何服务小微金融?

2019-09-18 09:21:33来源:中腾信

  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至今仍然待求新解。

  

 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《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》报告显示,在中国,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.4万亿美元,融资供给仅2.5万亿美元,潜在缺口高达1.9万亿美元,缺口比重43%。

  

  中小微企业嗷嗷待哺,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却处于“不敢贷、不愿贷、不能贷”的局面,究其原因,主要有三点:一是经营相关数据缺失,风险不可控。长期以来,小微金融有价值的数据一部分沉淀在各个政府部门,如央行征信中心、税务部门、工商部门、电力部门等;另一部分则存在于交易、招采、纳税等经营场景中。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多维度动态经营信息,导致“不敢贷”。二是相比大中型企业,小微企业融资在银行眼里只能是“苍蝇肉”,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。“做中小企业的客户成本太高、利润太少。”某业内人士坦言。三是针对企业经营的分析高度依赖于对行业的理解,很多银行无法针对小微企业的行业属性、地域差异、经营特点等,推出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和风险管控手段。

  

  近年来,随着央行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以及各地的积极探索,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已呈现出“量增、面扩、价降”的积极变化。作为小微金融的重要服务主体,银行未来需要从数据分析、产品创新、流程设计等方面提高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技术能力与服务效率。

  

  信贷技术的突破有赖于数据基础设施的成熟。随着政府数据的打通,银行可从结果数据预测小微企业真实经营状况,实现客户下沉。政府数据因其覆盖领域广阔,理论上可涵盖几乎所有小微经济体各类经营相关数据,包括水、电、交通、税务等不同维度数据,通过数据基础设施渗透,能还原各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。

  

  在产品设计方面,银行要将金融能力封装,根据需求嵌入经营生态圈。一方面,银行要提高信用贷款比重,打造类似信用卡的小微金融主流产品,逐步淘汰低效率的传统人工单笔审核与授信模式,实现银行将业务流程线上化、规模化,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。另一方面,可通过与场景方、金融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,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不断优化风控模型,并以大数据为依托,实现金融服务的场景化渗透与客群下沉。

  

  中腾信作为专注于消费金融领域科技服务的创新型、专业化、互联网化服务机构,基于在生物识别、机器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、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使用上取得突出成果,实现了在智能获客、智能风控、智能反欺诈、贷中决策、贷后管理等业务场景中的成熟应用,覆盖消费信贷全周期,能帮助银行大幅降低信贷业务中的人工干预,满足“期限短、频率高、需求急、金额小”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。

  

  研究报告指出,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,应建立具有差异性、互补性的小微企业特色金融服务体系,并发挥非银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的积极作用,努力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成本、效率、渠道等问题。